世界的麵包文化, 烏茲別克麵包 Uzbek Breads

烏茲別克麵包、泥爐麵包

#tandoor bread 泥爐麵包、泥爐烤餅
#Uzbek flatbreads 烏茲別克扁麵包
#Uzbekistan non/nan/naan 烏茲別克饢餅
#Traditional Uzbek Breads 傳統烏茲別克麵包

✓哈薩克、烏茲別克、吉爾吉斯、土庫曼等中亞地區
○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

|獨特的壓印圖案,精美的藝術品!

Tandyr nan 是一種在垂直泥爐(tandyr/tandoor)中烘烤的麵包,傳統上使用天然酵母(sourdough)或老麵發酵,不同地區的形狀、大小和風味略有不同,但基本製作方法相同。麵糰通常塑形成厚或薄的圓扁形,烘烤前會用特殊工具在表面壓印圖案,並撒上芝麻、黑種草籽(nigella seeds)、蒜碎或洋蔥片等。經高溫泥爐烘烤後,麵包外皮酥脆金黃,帶有淡淡鹹味,有時也會加入優格或牛奶以增加風味與柔軟質地。




“nan/non”(饢餅)一詞源自波斯語,音譯為“naan”,泛指各種以小麥粉發酵的扁麵包或稱烤餅。在中亞地區流行的 Tandyr nan 以其特有的壓印圖案聞名,這是使用名為 “uzbek chekich” 的金屬工具壓印而成。每家麵包店的 nan 圖樣各具特色,可用來辨識店家或麵包師傅。在節慶場合,設計會更加精緻,甚至會加入色彩,例如:婚宴上的 nan 常被點綴上鮮豔的粉紅色或黃色。除了裝飾用途外,壓印出的孔洞還能幫助蒸氣散發,避免麵包過度膨脹,而未壓印的外緣則會自然鼓起,形成獨特的凹陷造型及多層次口感。
中亞地區用來烘烤 Tandyr nan 的 tandyr 泥爐與印度的 tandoor 略有不同。Tandyr 泥爐通常設置於戶外,體積較大,採垂直方式烘烤麵包,即麵糰不會放置於爐底,而是直接貼壓在泥爐內壁上,甚至延伸至爐頂,使餅皮與火源的接觸更加均勻,進而形成獨特的口感與煙燻香氣。
  • 外型通常為圓扁型,中間壓印點環狀圖樣,在表面刷油,使其呈現金黃色澤。
  • 麵包中央薄而脆,邊緣蓬鬆耐嚼,具有恰到好處的焦香味。
  • 每個店家或麵包師有其獨特而顯眼的圖案標記,通常代表著太陽、繁榮、家庭與團結等,使得麵包就像設計精美的藝術品。

uzbek chekich


|在鄰里間傳遞的溫熱麵包

人們喜歡麵包師製作的剛出爐溫熱麵包,因此許多麵包店會僱用外送員或男孩,在每日清晨為餐廳、咖啡館、街邊小攤、市場或私人住宅提供遞送服務。
就像茶、咖啡一樣,麵包在中亞文化中承載著待客之道,數千年來都是款待賓客的重要象徵,以麵包迎接貴客,象徵友誼、好客與善意。在烏茲別克,Tandyr nan 不僅是日常主食,更用於人生各個階段的重要儀式中,例如:傳統上會將這款麵包放在新生兒頭下,象徵長壽;當孩子開始學步時,人們會將烤餅放置在幼童的兩腿之間,祈願他一生平安。婚禮上,新郎與新娘各咬下一口麵包,這個缺了口的麵包會被留至翌日清晨,成為夫妻共同享用的第一頓早餐。此外,當兒子遠行、參軍或離家求學時,家人會讓他咬下一口 Tandyr nan,然後將麵包晾乾,掛在屋內,直到他平安歸來。
傳統上Nan 餅被視為神聖之物,不能隨意擺放在地上、倒置或用刀切割,而是使用雙手掰成小塊享用。它可搭配水果與甜茶,也適合蘸果醬、湯品、燉菜或抓飯(Uzbek plov)食用。若不慎將麵包掉落,人們會將它拾起放在牆上,或掛於樹上,讓鳥兒啄食。這種對麵包的尊重,使其超越了單純食物的意義,反映出文化象徵、一種藝術形式,且與日常生活密不可分。



●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─
※資料來源請閱「資料參考清冊」.
※照片來自網路公共資源,為示意圖僅供參考.





留言